马家人说马家事《历史人物马注》(二十一集)

2020-11-08 15:04:02  来源:
分享到:
【社会监督网马小法整理报道】马注:南明时期7岁丧父家境贫苦由祖父抚养,祖父殁后与兄渥依姆耕织为生,幼年笃、清真指南马注著学“十五而业文章,学为经济”南明永历九年(清·顺治十二年1655年)16岁时中秀才,永历十一年(顺治十三年1657年)18岁时在永历帝小朝廷任中书,后改任锦衣侍御,南明政权瓦解后清军入滇遂“辟隐教读笔耕自膳”钻研儒学和佛学。

清初时期清·康熙四年(1665年)结识并师从滇中名士何观五,从此“文益修、学益进、弟子益盛”,写成《经权集》《樗樵录》两部文集,阐述修齐治平之道,希望有裨于治世,康熙八年(1669年)30岁时鉴于政治变乱即离家北上至北京,受到清宗人府掌印亲王召见,开始学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,专攻伊斯兰教经训典籍,并与当时京中伊斯兰教学者切磋教义。
回滇后潜心研究伊斯兰教义,向门弟子讲授“心性之学”从者日众,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将其研究成果撰成《清真指南》1卷,在阐述伊斯兰教的创世说时,从“真主运无极而开众妙之门”人手,讲述无极而太极而火风水土,而天仙人神最后得出“无始无终者乃真主独一之有”,丰富和确立了伊斯兰教认主“独一”概念,在阐述伊斯兰教的“体认”说时将“乾坤万物”、“古往兴废”、《古兰经》与人的“身体性命”等一并看作世界的“四部真经”,而以“身体性命”为“古籍”,把客观世界历史都纳入认识范围,突出了人在认识中的主体作用,使伊斯兰教的认识论具有更高的思辨性,在比较儒、佛、道三教的异同时说,“儒知而言浑、玄知而不切、释不知而自认”,认为“三教之理各执一偏”得出了“明德之本莫先于认主”,维护了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理论的地位。
数次把自己的著作、家世和对伊斯兰教在整治世道人心、施行教化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等看法进呈康熙皇帝以求御览,目的是为凭借朝廷力量,推进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但均未成功,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离开北京,取道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陕西、四川进行考察,广交各地经师并设帐讲学所到之处人称“仲翁马、马注名句老师”。
将《清真指南》稿本就教于山东马延岭、南京刘三杰、湖南皇甫经、陕西舍起云等,返回家乡后对《清真指南》进行修订,以“圣裔”名义约集滇部分伊斯兰教人士,呈文云南武进府,主张革除从印度传入的“革烂得之属”(苏菲海兰达尔)等“左道异端”,并提出“约束教规”,由官府颁行云南穆斯林,因此在穆斯林中享有较高威望,晚年“坐困穷愁”,郁郁而终,所撰《清真指南》内容丰富,“上穷造化、中尽修身、未言后世”,内容涉及伊斯兰历史、教义、教法、哲学、天文、传说等,对后世伊斯兰教学者影响较大。
清·康熙五十年辛卯(1711年)病卒于宝山,终年71岁,著有《臣权》、《樗樵》、《清真指南》等。

(责编:fa1105)